close
中原部落

中國複姓除了以下幾個外,還有哪些?

如題

中國複姓除了以下幾個外

還有哪些?如有三字或四字複姓

麻煩也請提供一下。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鐘離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鮮于 閭丘 元官 司寇 羊舌 微生 梁丘 左丘 西門 南宮 伯賞(若有由來更好)像完顏.耶律這類的

似乎不是漢姓

能提供請附上是哪一族的

謝謝。

選提供以上複姓外最多者為最佳解答
1.複姓 :宇文仇都 子車顓孫瑞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穀梁晉楚閏法 汝鄢涂欽 段干百里 呼延歸海 侯亢況后 有琴商牟東郭南門 東門南宮 岳帥余餌 墨哈譙亙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2.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由封邑而來。

如令狐氏

《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

受封於令狐邑

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干氏

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

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

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鐘離等複姓

都屬這種情況。

  因居地而來。

如東郭氏

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

後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

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係、族係而來。

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都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係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係而來。

  認真揣摩這些複姓

很有意思。

比如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

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

就改名換姓

隱居鄉里。

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

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

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

改姓“同”。

又如歐陽這個複姓

有的簡化為姓歐

有的簡化為姓陽。

鐘離簡化為鐘

公孫簡化為孫

等等

這可能是一種複姓單音化的趨勢吧。

3.若干《百家姓》中複姓

無須正音便可與北方族名對音。

如“澹台”和“漆雕”就是“韃靼”或“赤狄”;春秋時孔子有弟子“澹台滅明”、“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等。

而 “譙笪”是“契丹”

“墨哈”是“靺鞨”

“南宮”是“粘割” “夏侯”、“皇甫”、“況後”、“緱亢”等是“回紇”

也是一目了然的。

過去沒有注意這些現象

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北方民族是從中原出去的緣故;而中原部落(如“蚩尤”)是“南蠻”的祖先等不當觀念

卻又深植了人心。

《百家姓》中的“宇文”和“巫馬”兩姓

都讀“烏馬”。

北魏年間的“宇文氏”是北來的鮮卑種

後來成了“北周”的帝族

隋唐兩朝都是從“北周”起家的;而“巫馬施”卻是孔子的學生。

“宇文氏”稱“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

為黃帝所滅

子孫遜居朔野。

”信者不多

卻未必是假話。

那是遠走朔北的人們

成了馬背上的牧羊漢;而留在中原務農的

則當了聖人門下的讀書人。

《遼史•屬國軍》記載的“烏馬山奚”和“胡母思山蕃”

應與“宇文氏”同源。

“山奚”或“山蕃”即是先秦之“山戎”

“宇文鮮卑”必也是“山戎”;蒙古語“山”字為“烏洛”

後世鮮卑氏族“烏洛渾”也就是“山戎”。

因此

上古中原“巫馬氏”可能也是說鮮卑語的。

古代含“公”字的複姓很多

判定“公”字的古代讀音

對認識中原古族的族源至關重要。

《百家姓》只記載了其中五個:“公羊”、“公冶”、“公孫”、“公西”、“公良”。

而孔子就有十一個“公”姓弟子:“公冶長”、“公皙哀”、“公伯繚”、“公西赤”、“公孫龍”、“公祖句茲”、“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公西輿如”、“公西箴”。

有人說“公孫”是“公之孫”

“公伯”是“公之伯”

“公祖”乃是“公之祖”;而“公”卻是子虛烏有

因此都是無稽之談。

從字形看

“公”與“瓜”倒很相象;“瓜”可以衍生出“孤”和“狐”等

若將“公”字作“烏”、“兀”、“斛”、“紇”讀

所有含“公”姓氏與北方族名的關聯

就一目了然了: “兀顏”: 公羊、公冶、公言

“烏孫”: 公孫、公慎、公勝

“紇奚”: 公西、公皙、公息

“斛律”: 公良、公劉、公旅

“回紇”: 公夏、公何、公華

“兀者”: 公祖、公仇、公朱

“巫馬”: 公孟、公明、公文

“阿巴嘎”: 公伯、公賓。

因此

這不失是一個成功的歸納。

說來“黃帝”姓“公孫氏”

也必是“烏孫氏”;而“烏孫”(Osin)可能就是滿族姓氏“愛新”(Asin)的轉音。

如是說來

北方民族也是“炎黃子孫”。

滿語“金”是“愛新”

“天”是“阿巴嘎”;它們是兩個很大的女真氏族名。

《左傳•昭西元年》說“昔金天氏有裔子日昧

為玄冥師

生允格、台駘”。

其中“允格”和“台駘”二字

正是滿語的“兄”(agu)和“弟”(deote)。

看來中原古族“金天氏”的語言與滿語很相近;而北方的“愛新”和“阿巴嘎”部落的祖先

可能正是中原的“金天氏”。

依我看

這三“門”姓氏對應著的北方民族的族名是: “東門” 即是“圖門”

“南門” 即是“乃蠻” “西門” 即是“悉萬”。

《史記》記載

匈奴單于和宋國景公皆名“頭曼”

該字亦作“圖門”

是蒙古和通古斯諸語的“萬”字tuman。

漢字“萬”也讀man

是tuman之縮音。

秦漢中原之“屠門”氏

後魏北族的“統萬”氏

金代女真的“陁滿氏”

以及匈牙利的Tomen和Tumen氏等

都應與“東門”同宗。

《百家姓》裏的“端木”可能也是“東門”的別寫。

“乃蠻”是元蒙時代的一個大部落

現在哈薩克族還有“乃蠻部”

內蒙古還有“奈曼旗”。

《中國姓氏大全》(陳明遠、汪宗虎著

北京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頁二二四)說商湯時的七個輔佐官之一名叫“南門蝡”。

“悉萬丹”則是契丹民族的骨幹部落

契丹大姓“蕭”即源自“悉萬”;金滅遼後

“蕭氏”又回改作“石抹氏”。

西史記載的東歐遊牧民族Sarmatae和匈牙利姓氏Szima

都是這個民族的流徙;東歐古稱Sarmatia和中亞名城“撒馬爾幹”

則是它的地名遺跡。

人們普遍認為《百家姓》中的“司馬”

是古代領兵馬的軍職;然而

司馬遷只說祖上是“世典周史”的文官

卻沒說因先人帶兵打仗而襲了這個“司馬”姓。

事實上

“司馬”和“西門”可能都是“悉萬”或“石抹”。

辯得“東”字古讀tu或du

“東方”和“東郭”兩姓也就可以識別了:“東方”是先秦北狄之“土方”

“東郭”是匈奴貴姓“屠各”

或鮮卑部名“徒河”。

人雲族名“東胡”即“東方的胡人”

乃望文生義;它是“屠各”、“徒河”、“達斡爾”、“吐火羅”

才是真知灼見。

《百家姓》未舉的“東萊”、“東裏”、“東陵”、“東樓”、“東盧”、“東閭”

則就是族名“吐如紇”或“同羅”

相應的匈牙利姓氏則是Torok。

《魏志》記載

曹魏甘露三年(西元二五八)南陽太守叫“東裏袞”

此人與清人“多爾袞” 其實是同名。

可見

魏晉年間中原漢族還執有先祖之遺風;而這種以族名為人名的上古習俗

則為北方諸族長期保留下去了。

除“司馬”外

《百家姓》還記載了“司徒”、“司空”、“司寇”三個“司”姓

它們也都被認為是官職

如“司徒”掌刑獄

“司空”管工程。

事實上

“司”姓很多

如“司城”、“司鐸”、“司工”、“司國”、“司土”、“司星”、“司甄”等。

如果它們都是官職

“司國”必是“宰相”

“司城”就是“市長”…… 那也就太荒謬了。

然而

從語音分析就會簡單許多

東夷族名“息慎”

鮮卑姓氏“屍突”

女真姓氏“石古苦”等

可能就與它們有關係: “屍突”: 司徒、司鐸、司土

“息慎”: 司星、司甄、司城

“石古苦”: 司空、司寇、司國。

“諸葛亮”出身南陽

卻自稱“琅邪諸葛”

他的族祖必曾居膠東半島

“諸葛”應是“東夷”姓氏。

有人說宋國大夫“瞻葛祁”之姓“瞻葛”

就是“諸葛”; 我以為孔子學生“鄭國子徒”之姓“鄭國”

亦是“諸葛”。

蒙古人統治了波斯幾百年

波斯著作《史集》說蒙古人名“鎮國”是“大鳥”的意思

《女真譯語》則記“海東青”(即“鷹鶻”)作“申科岸”。

中原姓氏“諸葛”

女真姓氏“准葛”

蒙古部名“准葛爾”

可能是源自東夷—通古斯語“鷹鶻”一字的。

《百家姓》中的“軒轅”(擬音xi-wei或xu-wei )

就是“室韋” (si-wei或xi-wei)。

“轅”是“袁”的繁字

而“袁”和“韋”兩字又是相通的;例如《魏書》記載的“袁紇”

《隋書》作“韋紇”

《唐書》作“回紇”。

因此“軒轅”就是“軒韋”

也就是“室韋”。

《百家姓》姓氏“宗政”(擬音jun-zen)就是族名“女真”。

“女真”不讀nü-zen

而是讀ju-jin或chu-chin的。

它亦叫“女直”

蒙古人叫“女直”作“主兒扯”

即ju-r-ji或chu-r-chi。

北狄族名“厥機”和“沮渠”

西域地名“龜茲”或“屈支”

中原古姓“諸暨”和“祝其”等

都是“女直”的另寫;而複姓“宗政”就是族名“女真”。

古人把越王“句踐”之名訓做“勾踐”

否則可成笑柄。

乃至新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為了免訛

乾脆只留“勾踐”

而無“句踐”。

然而

顧頡剛先生校點的《史記》

是不取這個說法的。

“句踐”是分封越地的北方夏族之裔

他是用族名“女真”做的人名

因此還是應該叫它“句踐”(ju-jian)。

《百家姓》中的複姓與北方民族的族名的關聯是廣泛的

下面我們將一些尚未述及的對應作一個表列: 北方族名 《百家姓》之複姓 “伯顏”(ba-yan) 即“濮陽”、“伯賞”

“昭武”(dju-wu) 即“淳于”、“宰父”

“蔑裏乞”(mi-r-kh)即“百里(奚)”

“勿吉”(mo-ji) 即“萬俟”

“長孫”(jun-sun)即“長孫”、“顓孫”、“仲孫”

“兀者”(wu-zi) 即“尉遲”

“薛延陀”(xi-an-du)即“申屠”。

大約在一萬至五千年前的史前期

大批中原部落朝北方遷徙

形成了中國北方諸族的祖先;而南方民族又不斷向中原填充

改變了那裏的血緣和語言

形成了中原漢族和古代漢語。

這個趨勢在夏商周三代已經基本停止

但上古時代的部落和氏族名

仍為中原漢族的姓氏。

秦漢以後

中原姓氏開始朝“單姓”發展;歷盡千年的滄桑

祖傳的“複姓”所剩無幾。

然而

北方諸族卻恪守著上古的族名

和以族名為人名的習俗。

這也就是先秦中原姓氏和人名與北方族名人名如此相關的原因。

北方諸族多次入侵中原

帶回的許多“胡名”“胡姓”

卻又都是些中原的古族名。

今世登高俯視

原來大家本是同根生;即便在蒙童識字的《百家姓》中

也有此多的例證。

P.S複姓沒有3字或4字的
請看百家姓
我記得百家姓記載ㄉ不是複姓8.˙.˙.˙.
其實現在又多了很多以前沒有的複姓了

像是曾經很熱門的棒球明星...郭李建夫

我高中有個同學姓蘇陳

其實應該還有很多像是這樣由兩個姓氏組成的複姓!


高雄鳳山一帶不少人姓

arrow
arrow

    qaz1014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